泡面作文>常用范文>范文大全

行为规范教育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的行为规范教育精选10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行为规范教育 篇一

1、对症下药

弄清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还是果。有些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活动,导致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佳、人际交往退缩、生活秩序大乱,这样网络沉迷是原因。但是也有学生也可能是因为学业成绩不佳、人际关系不良、缺乏人生目标或成就感才以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舒解压力,这样沉迷于网络是结果。我们要协助学生弄清沉迷于网络的因果关系,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2.2鼓励学生首先是以平和心情约学生谈话,安排热心同学对沉迷同学提供友情邀约、课业协助。其次是鼓励学生重新安排每日作息,并将之列表,每天翔实记录并勾选是否达成,积极改变学生原先紊乱的时间规划。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其它有兴趣的活动,并协助规划社团活动时间。

2、善用学校资源

①上课时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②利用学校活动排挤学生的上网时间,强化家长与学生互动沟通。定期让学生反思最近的生活作息安排与主要活动模式,及时接近学生的世界;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适度融入网络成瘾(沉迷)防制课程。利用新闻案例教育学生网络成瘾(沉迷)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电脑网络使用者的健康,邀请相关医疗人员讲解可能因此导致的健康伤害;④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团队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重新调整自己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二、事后辅导

行为规范教育 篇二

由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而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由于种种原因过早地踏上这个复杂的社会,紧接着由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人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较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慢慢的走向犯罪的道路。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调查行动

(一)问卷调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学生的家长,包括农民,渔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全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调查表》。

*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老师、父母包括亲戚、街坊的谈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宣传。这些途径传递的信息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消极的方向,给青少年形成了“好像我们的社会是特别特别的乱,只不过我们没有碰到而已”的印象,但是由于他们思想的日益的成熟,他们也做出自己的判断: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只不过不良的现象还是会发生的”。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毕竟不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种种现象陷于“有的时候相信,但有的时候特不信”的矛盾心态,包括对于媒体的一些正面报道,他们认为,社会对正义的报道经常过于理想化,使人不敢相信,一些先进的模范事迹与生活的现实相对比,使学生们产生了“觉得不太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人”、“跟现实生活一比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困惑。

三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风气方面

在学生看来,当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并且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认为,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普遍状况是好的,多数认为校园的环境比较纯洁,有少部分学生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媒体传播的影响而沾染上不良习气。在被问及社会风气的看法时,访谈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第一印象就是一些街痞的行为,比如有个学生说到:“街上那些男男女女吵架、打架,在我看来那些不良风气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具有的。”也有学生想到了一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一些行为,有同学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善良和正义的举动,不相信会有欺诈、冷漠的行为,但是也有同学持有比较消极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碰上车祸之类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大多数是袖手旁观的,善良的都是学生,多数学生还是好的,他们没有接触上的丑恶的现象,所以有时会让不法之徒钻空子。”

总之,学生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单纯,加之很多高中生都是住校的,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使得他们的社会信息量相对贫乏,思想因而较为单纯,认为社会大环境有很多消极现象的大多是接受了媒体报道的影响,认为社会大环境没什么消极现象的学生很少接受此类信息,他们对社会的印象更多是出于自己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学校里学生个人的品质方面

调查中反映较集中的是一些能反映道德品质的细节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少数学生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这些在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都有提及。比如有同学提到有女生在浴室中抢柜子、水龙头,且十分霸道,不顾他人方便的现象;有老师提到某学生把集体的报纸当作自己的,只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老师反映有的学生在集体里面有一些“虚伪”的做法,表现给老师看的行为;学生也讲到觉得有些学生为集体做事是好表现、做给老师看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形成这些消极品质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同样有来自学校的。

3.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面

由于调查的学校是*的B类,因此访谈的学生提到,“像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一般都还可以”。但同时有学生也讲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灌输,比如有学生说:“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灌输思想:人在社会上要学得坏,要学得精明,”。这些家长的教育可以说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反馈,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出于自保和保护孩子的心理,他们用一些消极的处世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为现为自己考虑,别管别人;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去做,要是对自己没利的话,就不要去关心。”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在社会中的遭遇,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对人还是要防一防的,虽然我爸爸还是觉得对人要好一点,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相信某些人。”

父母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或者自己子女的利益的事情上,家长们往往会条件反射似的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困惑与误区。在思想道德方面,他们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但这通常是针对别人,而自己的行为往往就不能遵照这种是非标准。这也显示出当前高中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这种脱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成人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会的影响方面

高中生中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品质,他们自己把这些消极品质归结为社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同意“世风日下”的结果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较多一些。有的同学这样解释:以前“经济比较落后一点,人们想的不多,而且想的不是钱,而是填饱肚子,是劳动;而现在在我们想的是穿着啊,最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人们比较自私一点,心思也比较复杂了。”社会没有一种鼓励对社会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高中生们善良的天性得到正面的强化。在学生看来,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很少能得到一个公平的回报,甚至有时候恰恰相反,做好事的反而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这种负面的强化,使高中生们产生了做好事是不是值得的困惑,有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帮助别人”。

此外,各种媒体对于好人好事要么仍然是“高”“大”“全”式的典型、英雄,要么是负面的令人心寒的报道,很少有贴近青少年、贴近他们心灵的生活化宣传,使他们产生了不真实的印象。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升不了高中的一些学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对在校学生不良影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教师、学校方面

学生反映,教师更应该注重因人而异的人性思想交流,而少一些空洞、重复、老生常谈的教育。谈访中反映出,有的表现比较乖巧的、很少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非常渴望能与老师个别交流,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却对那些断绝的重复的大道理听起来让人厌烦。

教师对表现积极同学的态度,以及对学生不愿做好事的原因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有着自己的评断标准,有时教师恰恰是误解了他们。该如何引导有着是非感、责任感、正义感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品质,而不被消极的行为所掩饰,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思想工作需要更加完善之所在。有的教师只知道,现在的学生不关心集体,不愿意为集体做事,但他们不知道,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做某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而是没有一种正确的动机驱使他们去做;有的教师也反映,部分学生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有做作之嫌。但老师也许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由于自身平时导向的原因,助长了这种行为。有学生说:“如果老师看到那个学生做了好事,肯定认为这个学生思想品德很好。”学生自己则“觉得那个人不是有目的的”,“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老师却不知道他们有这种想法。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教师对于做好事这类行为的激励模式:学生做了某件好事,老师就进行表扬,其他学生深受感动,这位学生深受鼓舞,继续为他人服务;老师进一步大肆宣扬,并用对比的办法否定大多数人,突出这一个人,其他学生逐渐不能认同。也有的同学觉得可以用做好事来赢得教师的注意,因此就演变成一个现状:大多数同学觉得,既然老师说你好,那就让你好吧,好事就请你去做,让你去表现。坚持做好事的学生就渐渐地就“抵挡不住同学的流言蜚语,到最后,他就会放弃原来的那种做法”,大家都不愿意去为集体服务。在这一虽然是设想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关键还在于教师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

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形式虽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在学生心目中仍不免流于形式。学生们觉得学校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到底却很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教育有没有无关紧要,因为课堂上的说教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他们希望采取一些能激励自身兴趣又少一些有“被逼”嫌疑的形式,激发他们自身的兴趣,如编排话剧、电视剧等。对于生动的、个性的形式,他们觉得“我们的积极性的确是很高的,而且容易接受。”即使让他们“放弃午休的时间去排练”,他们也很愿意的。他们对学校现有的请一些相关部门如检察机关人员作讲座、去监狱参观等具有现身说法的形式持肯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到道德这一话题时,大多数学生虽然承认社会总体是好的,基本是好的,消极现象是个别的。但是,一旦讲起来,消极方面的一些细节都能讲得很生动,而当谈到关心同学等一些积极方面时,所举的例子都很贫乏,甚至空洞。这是否说明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中学生生活中,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四.期望

在综合了学生、教师,以及后续调查(进行中)中部分家长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该着手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爱”的感受能力,而不只流于形式的说教。

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篇三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①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网络社会主力军的地位,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现实生活循规蹈矩的人一上网就处于肆无忌惮的“规则任意”状态,引发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其网络失范行为不仅不比其他群体少,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严重。

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或公开兜售、抄袭他人论文等智力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②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上述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比如在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后还到处宣扬,以为荣耀;有的学生破译他人密码,侵入他人网络后还要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以炫耀自己的“才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充满崇拜并渴望自己能成为“黑客”。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少大学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产生大学生行为网络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如是非辩别力还不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较差等主观原因;也有各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而给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等客观原因。还有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空间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等宏观原因等。但笔者认为,高校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忽视是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以发展、加剧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我们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严重滞后于对大学生的网络技术知识教育,正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二者之间的脱节使得这种网络空间“无规则、无道德”的认识长期得不到纠正。一些高校对新形势下网络环境中法制与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内容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有的教师对网络空间十分陌生,根本无法知道学生在干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因此对大学生网民中出现各种问题无法作出快速机敏的反应,教育内容、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更谈不上前瞻性。可以说大学生上网一直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这种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缺失。

因此,如何搞好大学生网络法制和和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应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经常工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正面教育仍是主要方式。他们不仅在网络技术课程中结合了行为规范教育,还单独开设了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如美国许多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但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无论是网络法律规范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都非常欠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教育中忽视网络文化和规则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中,极少涉及网络道德与规范问题。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新技术带来的文化和规则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行为不仅应当受到道德规范的调整,同时还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才能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网络行为也不例外。道德与法律都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也必须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入手。

(一)网络法制教育

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法制传统、人民法律修养较差的国家如何建设法治社会?邓小平关于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的思想可谓高屋建瓴。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他的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网络法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国自1987年以来先后制定了一批信息网络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虽然仍存在着立法滞后、笼统含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但在信息网络领域并非无法可依。《电子签名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颁行,基本建立了我国的网络管理法体系。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第285条至第287条还分别就侵入计算机系统、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他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也对网络侵权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即将制定的计算机犯罪、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网络行为规范。另外,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署等部委也分别就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制定了相应规定。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等。

然而,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53.7%的大学生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不了解,另有37.6%的大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细节。[2]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并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技术上的挑战。一旦实施成功,犯罪者会得到自我满足,把自己看作“网络英雄”而以此为荣。其他同学也将他们视为“人才”,投以崇拜的目光。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要实现法治,法制教育是最根本的。现实社会规范如此,网络领域规范同样如此。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目的,一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以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任何科技(包括网络技术)成果的运用都是有限制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法律。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正在受到日益严密的法律调整,对网络世界的破坏就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网络法律规范是网上自我保护的重要武器,要帮助学生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隐形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使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基本的网络法律武器,以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网络空间中道德的规范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不但是网络立法的基础,也是网络法律规范实施的思想保障。良法推行于世,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遵守,如果广大的网民和网络工作者都不遵守,再好的法律也只是徒增法治成本而已。如果在网络文化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在一致认同的规范和标准衡量下,一个群体或个人的网络行为会自觉地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从而将网络社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集成于新型的网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则网络失范行为的数量和程度都会大大地降低。大量事实表明,法律虽然在预防和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能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但一方面立法的速度赶不上网络发展的变化,许多领域无法及时得到法律调整,总有不少网络失范行为是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的特点也使法律在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力度有限,存在着侦破难、取证难等客观困难。即使在号称“网络王国”的美国,计算机犯罪的破案率不到10%,能定罪的则不到3%。故从道德层面上维护网络秩序是十分必要。

所以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时,必须处理好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在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网德网风”教育,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发挥网络法制教育与伦理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中的作用。使伦理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深层依托。

进行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走进网络,了解大学生上网情况,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掌握基本规律,再结合传统道德规范要求,提炼和总结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倡导“爱国守法”、“诚信友善”、“文明自律”等网络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恶意破坏行为都是非道德的或违法的,网络活动中应当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比如严守网络秩序,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利用网络搞恶作剧、放电子炸弹,网上聊天语言要文明等,共建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NextPage]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选择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考虑到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特点,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当遵循如下几个教育原则:

其一,网络化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逐步实现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教育方式,而是将其作为另一种教育手段和途径。只有使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与学校其他多渠道教育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立体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

其二,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网民是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特殊群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思维和自我教育能力。他们厌烦了内容陈旧、形式枯燥、盛气凌人式的道德说教,渴求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双向交流与对话。教育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创建一个能将培养目标内化为个体自觉意识的宽松和谐、自由有序的教育环境,利用网络技术消除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中成人化标准、理论化形式、课堂化模式的弊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均未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必要的正面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灌输教育中也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一的由教师“单人独奏”为师生“合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三,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互联网极大地张扬了大学生的个性,也为更好地开展个性教育提供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思想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按统一的标准、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模式,正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共性指导下寻找多样化的个人发展,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与完美。

其四,引导自律与实施他律相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倡导文明上网的伦理规范,通过教育引导上网者的自律。另一方面学校要依照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

(二)加强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网络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

高等学校要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大学教育的总体规划,采取多种形式,使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取得实效。

1.调整高校法律与思品课的内容和结构,增加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

网络发展要求将网民行为规范教育纳入正规思想教育轨道。在高校,“两课”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诱惑的判断力、抵抗力和免疫力,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就必须将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纳入“两课”教育教学之中。要对现行的法律基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收集、利用大学生网络失范的典型案例,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合法性、道德性教育作为大学生法制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网络规范意识的教育。

计算机及网络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给全人类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交际工具。如果说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是教学生如何制造或维修这个“工具”,那么电脑和网络应用类课程则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的技术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个“工具”的规则的课程内容。这就像只教人如何使用枪枝却不管其何时何地因何事把枪对准谁一样,如果不从人文的角度阐释、普及计算机网络文化,网络这个人类的工具终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等相关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进行相关规范教育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如增设网络行为规范专章,或在技术教学通过相关案例进行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这种融入专业技术课程中的法制与思想教育往往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设相关网络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课程供大学生选修。

目前,《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之类的课程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开设《网络法》、《网络伦理》、《网络文化》之类的课程,一方面满足不同兴趣同学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进行深化和强化。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手段网络化

因特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交际工具,也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网上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开辟高校法制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空间。

首先要从硬件上和技术上搞好校园网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在校内上网。校园网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出口,高校应当将校园网建设当作一个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之所以选择校外网吧上网,除了其个人原因之外,校内上网终端供不应求、网速慢或限制多等是主要的原因。这给相关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搞好校园网的建设,把校园网普及到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庭,真正建设起一个和现实相对应的虚拟校园。在提供良好技术服务的同时,组建专门的网上监督机构,注意技术把关,屏蔽过滤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同时,作为学校形象窗口和知识传播与思想教育的网上阵地,高校网站建设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网络技术人员挂上几个网页而已。学校要认真组织人力物力,调动起专家学者、编辑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乃至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搞好高校网站的特色化建设,让学生喜爱自己的网上校园,赢得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以降低大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概率。

第三,建设和推广思教名牌和特色网站或个人主页。网络世界的竞争以注意力竞争为其显著特点。高校要发挥名师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思想教育工作者建设并推广自己的法制与思想教育的网站,力争建设几个学生喜爱的思教品牌网站。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网络流行文化中,很少见到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响,相反,“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却各领,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少数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走进网络,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或主页,用正面声音引导大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施索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学生在交大BBS上推选的“最喜欢的五位老师”之一,她在网上开设了以自己的个人主页,一边接待处理学生的来信、咨询和求助,一边张贴“古代二十四孝”、大学生交往礼仪等小知识小故事,深受学生欢迎。

当然,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融资料性、交互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点击率高的思教网站,不是一个教师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广大思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例如网站中需要有大量的优秀的课程教学软件去充实,而把有关教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就是高校思想教育网络化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学校有统一的扶持政策来鼓励高校师生自主开发这方面的软件。

第四,网站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复旦大学的思教工作者充分利用网页、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形成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并在组织学生参与建设和维护学生宿舍局域网、建设网上舆论支持力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较好的网上正面教育氛围。[3]各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维护网上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网上“环保”、“扫毒”、“扫黄”等工作,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大学生接受并能自觉维护网上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提高判别能力和防护能力。

(四)教育管理相结合,实现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须与适当的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当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订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把对学生的伦理劝戒和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国内外高校都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③通过制定、完善并执行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用户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制度化道德规范,将网络伦理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既有利于明确用户职责和权利,也有利于查证和追究用户责任,对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对于已经发现的网络失范行为,要认真进行处理网络违规行为本来就难于发现,如果发现了不处理,或由于无处理依据,也将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加深网络行为失范“无所谓”的错误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中已发生的较严重的越轨行为,不能将其视学生私人事情,应当及时地做出处理,以在学生中形成震慑力。

总之,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涉及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多角度加以研究解决。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教育意识,掌握网络教育技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尚德守法的网上健康力量。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达到92%,其中每周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行为规范教育范文 篇四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要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据教学行为规范,通过设计相关的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的能力,丰富我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规范准则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教师应为人师表,带头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迟到,不中途离开课堂;课中不会私客,不接电话,不拖课,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因病或因事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者,一般应提前办理请假手续。教师进入课堂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术科教学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得穿短裤、背心及拖鞋、皮鞋,女教师不得穿过短的裙服及露背、脐、腰等服装,不许戴墨镜、纱巾等物。课堂上严禁吸烟,无特殊原因不准蹲、靠、坐等。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也应提出相应要求。上下课时必须整队集合,师生相互问好和再见。教学使用普通话,专业术语表达规范,语言清晰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做到不说脏话、粗话;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后进学生。对于迟到的学生,先让其进队伍上课,不要拒于课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等突发事件,教师应冷静、妥善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严格考勤制度,对伤、病学生和例假女生认真做好记录。出现缺席现象下课时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雨、雪天要上好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也可安排适当活动,不得随意上自习或让学生自由活动。所以认真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准则性才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二、履行规范安全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行为规范是对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脱离了基础,摒弃了框架,体育课堂有效性找不到切入点,显得盲目和迷惘。课堂练习时,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洞察力,而且要有娴熟的保护技能;并且需要进行安全与与自护方法的专项教学,从方法和技能上促进学生形成安全自护能力。若出现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冷静、果断处理,如果遇到大事要请其他教师配合处理,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联系有关部门,如医院、派出所等协同处理。所以安全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借助规范指导性谋求体育课堂有效性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指导学生在动态中不断认识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发展空间,调节自身的学习情绪,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最终掌握“自求自得”的本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而协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交替自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口令、队列、队形运用符合教学要求,课的结构合理,各项训练时间分配恰当积极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四、体育教学行为规范与课堂有效性相互促进

行为规范教育 篇五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教育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当前,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且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外在健康普遍都较重视。但往往现代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或者过于溺爱孩子、生活条件的优越满足造就了坏的习惯。因此,要矫正这部分学生的行为陋习,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有着重大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省内各地,一般都是住校制方式,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时,独具优势。职业学校往往都是封闭式管理,学生住校后主要生活在学校中,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课程就是真实的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学习。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实施建议

1.创造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轲寻找一个成长环境。学校要树立起全员行为规范化的观念,建立起以校领导为核心,校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骨干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组。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激励并感染学生去进行模仿。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学校要努力的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文化品位在有形无形中得到提高。建议学校可以从校歌、班歌的编拟、升旗仪式、好人好事、学习榜样、校报、校训等方面出发,让这些因素发挥他们陶冶、激励、感染学生的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的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

2.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因而,有意识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想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洗衣服、叠被子、扫地、做操、出勤等方面按照职业学校学生的各种规范来要求自己、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增强校纪班规的约束性,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在规范养成教育中,切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引起学生的反感抵触,更不能流于形式,要有耐心面对学生行为的反复并加强监督,常抓不懈。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更注重公开表扬。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批评、纠正,批评时注意语言表达和场合。在日常教育中,倾向于多表扬、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样,好学生也是夸出来的。另外在学生集体生活中要求同学之间要相互监督提醒,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行为规范教育 篇六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教育事业,牢记“八荣八耻”,在本职岗位上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恪尽职守,教书育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精神,不说有损国格、人格的话,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4、正直诚实,表里如一;学法、懂法、守法,牢记“三个珍惜”,自尊自爱,锐意进取。

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规范

1、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对待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环节。

2、钻研业务,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熟悉学科教材,认真备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媒体资源及仪器、教具、挂图,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分析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3、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当。课堂上关闭手机。教师之间不得随意换课。

4、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好教学计划,按教学流程把握教学进度,避免随意性;认真批改学生作业,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监考及阅卷要认真履行职责。

5、坚持不懈的苦练教师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等)。

三、人际交往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关心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及留守家庭学生的成长,勇于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与教师之间做到:彼此尊重,切生嫉妒,反对文人相轻,背后议论;不搬弄是非或压制他人、抬高自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乐于助人,协作共进。

3、教师与领导之间做到:教师要尊重领导,积极协作,正确摆正个人利益和工作大局的关系;领导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关心教师疾苦,为教师排忧解难,尊重教师个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彼此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4、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家长来访热情接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重采用不同方式与家长联系和沟通,虚心听取家长意见,不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5、教师与社会人士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注重交流;由于职业或分工的差异,导致分配或待遇有高有低,要正确对待,不盲目攀比;明辨是非,广交朋友;相互尊重,不卑不亢。

四、衣着仪表行为规范

1、男教师不留长发,不烫发,不染发(黑色除外),不剃光头,不留胡须;女教师不染红、蓝、紫等非大众化颜色头发,不烫标新立异或非大众化发型。

2、衣着整洁、得体,朴实大方,教育教学或集体活动中:不穿拖鞋,男教师不着短装,女教师不过多佩带首饰,不穿透、露、无袖、吊带服装和超短裙,不浓妆,不染指甲。

3、举止端庄、稳重,言行有礼,既不轻浮粗俗、又不拘谨呆板,落落大方,潇洒自然。

五、日常活动行为规范

1、不参加邪教组织及封建迷信活动,不参与。

2、上√泡面作文★www.paomian.net√班时间未经允许不在校内开展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娱乐活动。

3、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吸烟;上班期间,早上和中午不饮酒,晚上有工作者也不饮酒;不说脏话、粗话。

4、不在校内利用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时间进行有偿补课;不进行有偿家教;不诱导学生购买或强行推销未经准入的教辅资料和其他学习用品,不代收费用;不为中专、高中学校招生进行诱导性宣传以谋取私利。

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及相关社会工作;增强收集、整理、保管各类资料的意识。

6、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残疾和弱智学生以及后进生,不随意停学生的课。

行为规范教育 篇七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仅应该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也应该来关注教师在课外的行为举止,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认识小学教师的行为举止。最后就是从小学教育教育管理来看,可以看到当前小学教师存在惩罚学生的行为,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够认真,听讲的时候开小差,就给予了惩罚。这种惩罚往往不是对学生的具体的体罚,而是对学生的言行所进行的一种人身攻击。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地自容。教师惩罚学生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也容易使其丧失自信心。

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策略

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以进行规范和完善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的准则,这样就能够使其对照这种行为规范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对教师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完善。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仅仅对于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考核验证,更多地是对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行为的一种规范。教师的行为表现就是小学生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在教师言行的规范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在教师的行为的自我约束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教师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从教育的主体角度进行分析,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还需要小学生在期中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小学生是和教师接触时间最长,他们在一起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不文明的举止,还可以让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自身角度不断完善和更新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师日常行为管理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小学生正是促进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的群体。最后,学校也要从制度层面或者是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完善,让教师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行为在小学日常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行为规范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方面。生活的社会性要求个体必须遵循道德、法律、相关规范及规则。“自诞生开始,我们的耳边就萦绕着他人的言语,回响着表达赞成或发对的道德评价和情绪化声调。”[1]社会性贯穿生命始终,并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展开。青年时期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性自我的形成深受他人评价影响。高职学生的成熟主要指社会化成熟,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自我。社会性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对个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集体生活,高度体现了生活的社会性,他们既要承担学生的责任,又要把社会规则、学校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扮演好自身角色并履行相应义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抓手,不断发展健康社会性自我,形成自律精神,使个体顺利、高质量度过大学生活,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成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教育

(一)养成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性定义。“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实质指向教育并有教育之意。养成一般指养成习惯,也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出君子是通过学校的养成之法培养而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个体素质的体现,均需要长时间坚持与磨砺,因此成人与成才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行为规范是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相应章程等。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言行。从根本上讲,行为规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与延伸。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学校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在读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的总称。文化哲学、现代哲学、批判哲学对日常生活作出不同解释,批判哲学研究者衣俊卿把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存在、延续的生活资料获取和消费活动、以语言为中介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和非创造性为本质的日常观念活动。学生作为常人或一般个体时,其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致,但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差别:场所相对固定、时间集中、集体性突出、可塑性强、自在性相对较弱、自为性、他律性更加明显,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日常生活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教育。(二)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性定义。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品质、正确思想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包含道德理性启蒙和道德习惯培养,道德理性教育是精神基础,道德习惯教育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形成道德,侧重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在读期间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自律性的新时代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育时代新人。”[2]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学生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寓所,在这个寓所中的认同感、安全感、熟悉感,保证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培养日常观念、发展日常思维、形成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以善和美为标准,高度自律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顺利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儒学经典对“蒙养”“蒙正”非常重视,强调人的成长必须靠后天养成。养成教育的特点在于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目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高尚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以培养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行为习惯养成基础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基础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题,其显性目的在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表现出自动化、合乎规范的行为,直接指向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最初层次。二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日常性是对养成教育的经典诠释。养成教育中的养成,体现了日常性、长期性,重复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性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更需要长时间坚持。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养成教育的显性目的,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子系统,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修养。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职业教育关系青年成长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对高职招生进行了系列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统一高考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学生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二)高职学生入学层次存在较大差距。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后,学生入学层次呈现多样性。高职分类招生对象按照学生学历层次分为:参加当年全省高考报名的考生,一是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二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三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四是中职推优学生,五是3+2学生,2019年新增了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在生活习惯、道德素养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过于自我、组织纪律性差、意气用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是高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未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多由于高中时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纪律性较差,生活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非常需要及时引导与教育。通过高考进校的学生,大学生活较之高中生活时间更充裕,懒散的毛病就慢慢显现出来,再加上其他类型学生的影响,需要好好引导保持其良好行为习惯与自律,在学生中发挥带头作用。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看,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三)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突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精准扶贫教育对象比例较高,贫困面较大,按理应更加懂事,但现实是学生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经常发生,对待家长及尊师重教方面不尽如意,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要求,午休和就寝时间喧闹无比(打电话、半夜歌唱、打游戏到凌晨或通宵),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矛盾激增;迟到、不认真听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喝酒闹事、打架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学生举止不文雅,不爱卫生、奇装异服现象较为明显。四是诚信缺失、不文明上网、网络贷款和高利贷已成为严峻问题。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才能舒心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高职学生“成人”的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生活性。养成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生活中展开并得以检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职学生要在复杂的实际生活及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就必须遵守相应规则以规范自身行为。老子提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告诉我们万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就是遵守道、遵守规律。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5]作为学生,必须尊重并遵守学校的规矩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无论是为学还是做人,按规矩办事才能做大做强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人。大学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自我,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过什么生活,就获得什么“养料”,这个“养料”是有益的、无益的抑或是有害的,取决于个体选取的内容进而表现的相应行为。大学生具有一定可塑性,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性,必须靠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汲取精华助推自身成长。孔子曰:知及知,仁能守知,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要做到见善如不及,见到不善如探汤,以善良的行为规范激励自身不断自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既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使人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个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之后在《学会反思》中提出学会反思。笔者认为,做人是基础,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这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义,也是教育的要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教育,使人能够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守纪的常人。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与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指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取得成就的大小有别,关键在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然而很多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担忧,他们紧跟网络游戏潮流、虚度光阴,典型应了韩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贪图享乐和安逸,荒废和颓败,毫无所成。日常生活既指向当下生活,又包含未来生活,二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具有连续性,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不断养成的过程。(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体现了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人的经验具有持续性,良好的行为必须靠不断坚持才能成为自动化的行为,这就是养成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这是内涵角度的本意,目的在于遵守行为规范,按照礼仪行事,通过潜心凝志的学习达到自律,成为一个合格时代新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的过程性,如荀子说“事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7]修身养性包含人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并按一定顺序展开,这是过程性的具体体现。人成长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个体层面看,只有个体经验的过程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性是其常态化的特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教育,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体成长的价值,重在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有正向积极的行为。三年就是过程,是时间的延续与积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8]所以要‘慎终如始’并勤而行之。过程性的成长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时间角度的修身养性本意,也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日常二字的本意,体现了养成教育之“养”的过程性本意。(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显性目的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与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有道德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名声,为人为学都能表现出高度自律,合乎仁德,以德为伴,做宽而不僈、惟德之基之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强调学生做到真诚不欺,守住仁德,真正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让学生最终能成为好法而行之士或笃志而体的君子,这也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四)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关键在践行,体现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养成性需要时间的坚持,更需要通过长时间不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否有效必须靠长时间践行。只有通过践行,学生才能养成良好习惯、达到养成之“成”。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个体有无“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的心态、是否存敬畏之心。曾国藩曾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所谓常,即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良好道德素养和行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这个常是指学生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遵守和践行。人要成人成才必须践行自已的义务与责任、发挥制度规范和约束作用,在自觉践行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学生自动化的优良行为。老子提出无为,就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的不妄为,不随意而为,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规范,敬畏规矩,高度要求自身表现出不妄为和不随意而为的行为,不断践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助推自身成长。但当下的情况是很多高职学生无所患,对自己何以安身立命的问题没有意识,以至昼寝、刷视频、点抖音、打游戏成为学习生活的主题,如何践行决定了学生生活的质量。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靠主动践行才能达成目标,以践行的态度与行为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来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把外在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成为自动化行为。

四、结语

行为规范教育 篇九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和风拂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某矿集团公司开展了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忽如一夜春风至,吹落梨花满身香。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像春风唤醒了百里矿区,吹进我们某矿人的心田。让我们与春天约会——岗位行为规范从我做起。原创:

煤矿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是因为矿工每时每刻都要与“五大自然灾害”作生死搏斗。可以这样说,煤矿操作规程的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都凝聚着矿工的鲜血和生命,安全管理规定也都是血的教训换取的。按说如果我们每一位职工都严格执行煤矿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就不会发生事故。可是为什么安全事故还没有完全杜绝呢?这就是职工岗位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是啊,职工岗位行为不规范已经成了我们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隐患不除,煤矿就永无安宁,矿工的生命安全也就没有保障。

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就是要增强规范意识,提高技能,创建本质安全。说到底也就是爱护我们每一个职工的生命安全,进而关爱我们每一个家庭,任何不正确的想法,消极的抵触情绪都是不应该的,是对自己和家庭、对全体职工不负责!

记得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注意你的思想,思想影响行为;注意你的行为,行为影响习惯;注意你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此,我认为岗位行为规范,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岗位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一个人干什么事,都存在着马虎凑合的思想,就不可能干好任何事。比如说先检查后工作,这是安全规程最基本的要求。有的人,思想不重视,认为无所谓,行为上也就不按照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其结果是,不出事是偶然,出事是必然的。其次是行为要规范。行为规范往往从小事做起。有的人工作不认真,不注意细节,总认为小事不值得一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如说,规程措施要求,车工上机床不准戴手套,这是因为戴手套容易缠着手指,有的甚至被截断手指。可是有的车工干活怕脏,冬天怕冷,常常戴着手套干活,自己也想着上机床就不戴手套,原创:有时因工作忙忘了。虽然一次戴手套上机床操作不一定就会出事,但是这种操作行为不规范,迟早会发生事故。三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岗位行为规范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格按规定执行、按规程操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通过长期严格的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行为规范成了自觉行动。而不规范的行为也会成为一种不好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习惯性“三违”,其危害是极大的。

行为规范教育 篇十

【关键词】成长手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儿童就如璞玉,经过打磨加工才可变为圆润的美玉。对于打磨加工等工序,相对应的教育环节则是对健康人格、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养成。在这里教师可以借助成长手册将留守儿童的一切行为、活动成果、学习状态加以记录,并作为留守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教师及家长可以参照成长手册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方向的教育,进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对此,美国的哲学家罗索也说:“人生幸福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将成长手册融入到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呢?首先,要通过问答或有效的活动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观察,做好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成教育。其次,要将成长手册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学校家庭齐心合力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内心环境。接着,要使留守儿童分辨何为错误的观念,何为正确的观念,使其有意识地参照自己的态度做出自我评价。最后,要组织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简言之,就是教师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围绕成长手册,对儿童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一、建立成长手册,做好有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调查

找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可以说,看到问题是着手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关于留守儿童,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较之前也有所增加。这些儿童缺乏父母双方或一方的关爱,这会对其造成身心及性格的负面影响。虽然有身边的其他亲人嘘寒问暖,呵护有加,但是仅限于日常的关怀照顾,并没有为儿童提供家庭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多处在无人约束管教的状态。这会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发展及行为方面有缺陷。另外,由于父母长期缺乏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这些留守儿童很可能出现情感脆弱、焦虑自闭等心理障碍。同时,这些儿童的学习态度会变得散漫、不端正,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进而成绩下降。当然,教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个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同,其表现出的特点也不同。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结合自己班级留守儿童的特点建立成长手册,将对他们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并综合评价这些结果,加深认识。教师及家长便可依据这一反馈信息,掌握儿童的发展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许多留守儿童欠缺行为规范意识,不思考其他人的需求、好恶,我行我素,不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准则。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意识的薄弱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成长手册,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记录,并围绕具体问题进行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此,教师可以进行随访,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载,分析其生活环境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例如,在随访时,教师看到该留守儿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思想老旧,很容易影响儿童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多多引导,开拓其视野,让其接受新的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布置留守儿童每天写一则日记,从日记中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及时对具有消极想法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还可以观察儿童在班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做出记录,便于综合分析该儿童的心理,采取有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二、依据成长手册,架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

学校和家庭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忙于工作不在身边,且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及观念有所偏差,这导致家庭教育常常缺失于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学校教育却无法完美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并依据成长手册,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呼吁家长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关爱儿童,与儿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关注儿童的思想品德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主动联系家长,让他们观看儿童成长手册,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当然,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才是最主要的,教师要做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儿童放下芥蒂,投入到与父母的活动中。教师还要围绕成长手册,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说明,并让监护人提高警惕,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并提高监管能力,引导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个月的月末举行一次“儿童成长”大会,向家长报告儿童的发展状况,并引导家长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儿童感受到关爱,内心得到父母情感的慰藉。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运用身体的接触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如组织“信任测试”这一小游戏,儿童向后倒,站在儿童身后的父母将儿童接住。这会使儿童敞开心扉,信任他人。另外,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管束,欠缺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点进行活动策划。例如,可进行交通场景模拟,家长带着儿童在模拟的交通场景中按规则前进,并与其他亲子组进行比赛,看谁在没有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在这里,成长手册成为记录儿童成长历程的摄像仪,也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当然,成长手册还起着指导教师与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及开展引导活动,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客观依据。而且,成长手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家长及监护者可参与其中,分享儿童成长的喜悦,分担对儿童的发展教育任务。

三、围绕成长手册,激发儿童行为的规范意识

靠外力的作用,往往还是无法彻底清除留守儿童内心的阴霾,所以,教师还要从儿童自身的意识深处着手,围绕成长手册,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班会,激发留守儿童行为规范意识。使留守儿童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时刻规范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大多数留守儿童不能控制自己,课堂上不能将全部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上,常常望向窗外,被外面飞来的鸟或开放的花朵吸引,但这种关注同样是短暂的。结果一堂课下来毫无收获。为此,教师可以为他们播放相关的动画片或情景剧,如《小猫钓鱼》《鸭妈妈找蛋》等。这两个故事简单,其行为造成的结果已在故事中表现出来,所以儿童很容易就会评判出对错。例如针对这两个故事,有儿童认为小猫不该在钓鱼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该看到什么就被什么吸引,没有去专心做一件事的耐心。而鸭妈妈走到哪就把鸭蛋下到哪里,最后要问其他人自己的蛋在哪里,做事没有规律、没有条理。当教师引导儿童分析到这一点之后,还要让儿童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为小猫和鸭妈妈做出榜样。例如有的儿童联系《小猫钓鱼》这个故事,表达自己今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上课时守纪律。还有的儿童根据《鸭妈妈找蛋》来说明自己今后做事有规划、有条理等。在这里,班会的主题教育需要教师围绕成长手册的内容进行,这有利于教师真实且系统地对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并呈现自身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对行为的规范意识,获得思想品德建设的一个提升。

四、针对成长手册,组织可行的实践活动

【行为规范教育】相关范文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优秀7篇11-20

学生行为规范主题教育班会(优秀3篇)03-22

行为规范教育心得体会(优秀8篇)05-15

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10篇】01-01

成人高考的复习资料(优秀4篇)01-01

2023年十大世界实力最强国家排名一览01-01

2023年北京最新购房政策(优秀3篇)01-01

2023年新年祝福贺词【优秀7篇】01-01

2023年“青年大学习第31期”具体答案01-01

阿兹夫定片的功效和副作用是什么(通用01-01

最新范文

图形显卡和游戏显卡区别【最新5篇】01-19

保证安全生产的措施通用6篇01-19

给闺蜜的结婚祝福语【优秀5篇】01-19

英文书写格式(优秀2篇)01-19

松茸的功效及禁忌【6篇】01-19

感恩节文案(经典6篇)01-19

感恩节文案(经典5篇)01-19

英文fire的汉语是什么意思优秀3篇01-19

大年初四拜年祝福语(最新5篇)01-19

人文素质教育优秀7篇01-19

81 49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