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常用范文>范文大全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精选7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精选7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泡面作文小编最大的快乐。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之舟中长逝 篇一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月夜忆舍弟 篇二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家世背景 篇三

杜甫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篇四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④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连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重点字词解析】

①合弟:对人谦称自己之弟。②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这天或许是白露。④无家:意指兄弟分散,家不成家。

【诗歌鉴赏赏析】

杜甫在对这类思亲怀友常见题材的处理中,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拎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请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人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成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迭”,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名家点评 篇五

北宋王得臣《麈史》: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杜工部流离兵革中,更尝患苦,诗益凄怆,《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思深,其情苦,读之使人忧思感伤。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三、四言月夜,五、六官忆弟,末句应起句。结联所谓“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漠,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明代王嗣奭《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夜鼓动而行人绝,此时闻孤雁之声,已念及其弟,又况露经秋而始白,月照故乡而明乎?因言弟各分散而无家,问其死生,以不知所在耳。平时寄书尤患不达。况战征未休,道路隔绝,安有音尘之望哉?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月夜忆舍弟》之悲苦,后四句一步深一步。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有弟皆分散”二句,正念忆弟。

清代纪昀批点《瀛奎律髓刊误》: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五、六,正拈忆弟。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无名氏(乙):句句转。“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

清代张谦宜《絸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书长不达”,平时犹可,“况未休兵”,可保无事耶?二句从五、六申写。……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凄楚不堪多读。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清代卢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杨慎云:自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分作两句,剪裁之妙,发挥之深,真盗白狐裘也。王慎中云:三、四佳。然上句雅而下句陋,此难辨也。五、六皆古。然上句浅而下句深,此亦难辨。

清代刘濬《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起处无人,独立闻雁,而动在原之思。又云:白露后则秋清而月倍明,故曰“故乡明”,乃硬下语。然不照骨肉则虚也。“月是故乡明”,正以照故乡之人也。月是人非,故思乡益切。又云:情景相关,细寻始得。吴庆百云:“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又云:句句转。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煞有神会。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云:章法老密。卢麰云:五、六直作质语,反觉生情。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诗言兵后荒凉之夜,中野无人,戍鼓沉沉而外,惟闻长空一雁哀鸣耳。三句言空园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举头月色,与故乡共此光明。后四句可分数层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将心曲折写出,而行间字里,仍浩气流行也。

原文 篇六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年少优游 篇七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www.paomian.net》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相关范文

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最新4篇03-12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最新603-20

《月夜忆舍弟》赏析(精选9篇)04-06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通用11-30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优01-13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优秀5篇】05-06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8-23

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赏析08-28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10-01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410-16

最新范文

国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6篇)09-29

经典人生感悟句子经典6篇09-29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优秀8篇09-29

《观潮》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优秀6篇09-29

小学生国庆诗歌朗诵【优秀10篇】09-29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优秀5篇】09-29

格林童话故事《小毛驴》【最新8篇】09-29

英语小故事简单的(优秀3篇)09-29

电话营销十大技巧(精选8篇)09-29

大学生简历(最新3篇)09-29

81 38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