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写作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鸿门宴读后感优秀8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写作文小编最大的快乐。

鸿门宴读后感 篇一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读后感800字 篇二

“真可惜,真可惜!”读了《鸿门宴》,在庆幸刘邦安全回营的同时,我又为项羽的疏忽而惋惜。

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大军联合在楚怀王的大旗下,向秦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谁先攻入关中,进入咸阳,就封他为王。当时所有的战争中,最骁勇善战的,首先要数项羽了。刘邦被封为沛公,刘邦手下曹无伤密报项羽,说沛公野心勃勃想称王,项羽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这还了得?

项羽的谋士范曾鼓动项羽利用这次机会除掉刘邦,铲除这个心腹大患。项羽的叔叔项伯暗中向好友张良说了这事,张良是刘邦的心腹和得力干将,自然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邦。于是,刘邦想到鸿门给项羽赔礼道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宴中,看上去充满了欢声笑语,其实是充满了刀光剑影,范曾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杀了刘邦,可是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几次杀刘邦的机会都错过了,刘邦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趁机溜回了营中。

刘邦是幸运的,他最终躲过了鸿门一劫,建立了大汉王朝,使自己成为一代风流人物。而项羽却因自己的妇人之仁,不听范曾等人的劝告,铸成大错,致使被刘邦连续打败,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如果当时,项羽不心慈手软,及时铲除隐患,那么凭他的能力坐定江山是不成问题的。如此看来,这种仁慈是多么危险啊!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掉以轻心,不懂得防患于未然,从而使自己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由于一时疏忽,被对手打败,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才能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要懂得抓住机会,敢于向对手挑战,让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天的中学生们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虽然我们并不要像刘邦、项羽那样作生死搏斗,但也是成功与失败的抉择。我们在竞争中成长,要借鉴刘邦的成大事之勇,而舍弃项羽的妇人之仁,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去显示自己的才能,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鸿门宴》读后感 篇三

《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后来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我之所以要在“胜了”上面加引号,是因为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因为他变了。不管历如何,小说中的刘邦曾经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他与萧何、樊哙等人南北征战,出生入死。他们经历过困难,经历过危险,共同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狼狈。刘邦从来都没有摆出过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绝不猜疑,他从不因失败去指责下属,把大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从不在意所谓的君臣之礼;他与张良在月光下畅谈,探讨兵法,不眠不休。他绝不抛下兄弟们一人逃生,坚信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可是后来呢?他变得多疑,杀害了以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变得面目狰狞,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是为了巩固稳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权面前,无亲情可言,更不用说是这连亲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义。

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只能是刘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夺目的龙椅让他变得自私,挖掘出了他丑恶的那一面。为了让后代坐稳这把龙椅,为了让自己不用为江山担忧,他挥起了屠刀,砍向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此时的龙椅,不仅是金色的,还是红色的,那上面沾满了血腥,沾满了欲望,沾满了无数贤臣良将的不甘与不解。刘邦已经失去了相信他人的能力,经历了鸿门宴上的猜度与算计,他早已无人可信,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场景,一点一点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没错,他胜了,可这胜利却使他改变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

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问过他:“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换来了无上的权力,而代价就是让他失去相信任何人的权力,陷入永远的梦魇之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结局,但为何结局会是如此?

若想爬上的地方,就必须踩着兄弟、亲人的身体,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王者所必须付出的代 ww www.paomian.net w.paomian.net 价。

鸿门宴读后感 篇四

一、书名《鸿门宴的历史疑点》(郭灿金)、《说不尽的鸿门宴》(刘玉琪)

二、摘抄

1、历史由胜利者书写。

2、尽信史不如无史。

3、历史有多重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谁是谁非,也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探究历史的过程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4、我们的双眼往往容易为历史的表象所蒙蔽,而重回现场通过细枝末节排查可能的历史线索,却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三、读书有感

初识项羽,是小学作文书中隐约看到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后来爱上了看小说,于是知道了他和虞姬各种版本的风流韵事,我想,这是一个柔情如许的男子。尔后,继续在书中徜徉,渐渐知道了霸王举鼎、“力拔山兮气盖世”、“彼可取而代也”原来,柔情之外是热血铁骨,铮铮男儿骨,铿锵将士行。

经常听到人们说起鸿门宴,但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想到的是,一学《鸿门宴》,项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轰然倒塌——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毫无头脑,那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意气风发、装置柔情的楚霸王吗?

玄色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总是任人涂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可以接受后人称他为失败英雄,却不想认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会如此白目,不听谋士所言,一意孤行、轻视对手、妇人之仁。

我陷入了如此巨大的迷惘中,到底要如何才能挣脱那张巨网?

不想,柳暗花明又一村。司马迁写史,采旧闻、博览群书、涉猎颇多。有学者认为《史记》中的《鸿门宴》这部分是据陆贾的《楚汉春秋》所写,而陆贾“客从高祖定天下”,那么他的作品不可能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抹掉小姑娘脸上的层层浓妆,《鸿门宴》还有另一种可能,项羽也许没有那么不堪?

《鸿门宴》读后感 篇五

顺利解决一部国产影片鸿门宴。

我只是个小女生,于是所以的勾心斗角全部忽略,然而主题也因此突显出来:信任与爱。被信任的人爱真好。我不是感情绝缘体,也很容易被touch,也许有的时候再open一点会nicer(抱歉,完全是被别人带的)

回到主题,鸿门宴是男人的争霸,所以柔情才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亦菲更楚楚动人一些,西楚霸王和虞姬的感动在此彰显。所以男人们,找一个信任的爱人,做到不离不弃是一件难事么?我怀疑。从来就没有什么非爱不可,非你不嫁,我选择的是适合的人,能让自己内心舒服的人,而非荣华富贵却隔着一层纱的虚情。我任性,总是按我的思维,因此我还会主动。我没耐性,所以不爱的请远离,想爱的不多深思。

爱吾之所愿,做吾之所信,足够了。

西楚霸王争天下,不料陷入温柔乡。温柔一曲平私心,忠魂难得返故乡。

依旧月流离,依旧楚歌声。恰如青石向晚,跫音笃笃,露寒星疏,忧思弥布。

鸿门宴读后感 篇六

《鸿门宴》这部小说是根据电影编写的。讲的自然是刘邦、项羽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众所周知,两雄在鸿门的这一场宴会,是刘邦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转折点,刘邦才得以在后来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刘邦“胜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国有道。我之所以要在“胜了”上面加引号,是因为刘邦只是表面上获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一入鸿门宴,所有人都注定是失败者。

刘邦为何也是失败者?因为他变了。不管历史上如何,小说中的刘邦曾经是个重情重义的大哥大。他与萧何、樊哙等人南北征战,出生入死。他们经历过困难,经历过危险,共同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狼狈。刘邦从来都没有摆出过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绝不猜疑,他从不因失败去指责下属,把大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从不在意所谓的君臣之礼;他与张良在月光下畅谈,探讨兵法,不眠不休。他绝不抛下兄弟们一人逃生,坚信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可是后来呢?他变得多疑,杀害了以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变得面目狰狞,双手沾满了鲜血。他的改变,说到底还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还是为了巩固稳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权面前,无亲情可言,更不用说是这连亲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义。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只能是刘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夺目的龙椅让他变得自私,挖掘出了他丑恶的那一面。为了让后代坐稳这把龙椅,为了让自己不用为江山担忧,他挥起了屠刀,砍向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此时的龙椅,不仅是金色的,还是红色的,那上面沾满了血腥,沾满了欲望,沾满了无数贤臣良将的不甘与不解。刘邦已经失去了相信他人的能力,经历了鸿门宴上的猜度与算计,他早已无人可信,鸿门宴上的一幕幕场景,一点一点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没错,他胜了,可这胜利却使他改变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改变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问过他:“你知道这赴宴的代价吗?”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换来了无上的权力,而代价就是让他失去相信任何人的。权力,陷入永远的梦魇之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结局,但为何结局会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必须踩着兄弟、亲人的身体,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王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鸿门宴》读后感 篇七

今天我读了《鸿门宴》。

讲的是刘邦的军士在挑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刘邦带着张良等人到鸿门来向项羽道歉,项羽见到刘邦那副委屈的样子气就消了还请刘邦喝酒,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要项羽找机会杀了刘邦,可项羽一直没理他,范增只好去找项羽的弟弟项庄来舞剑趁机杀刘邦,可是也没成功,后来刘邦借大小便偷偷地溜走了。

范增暗暗叹息:“以后我们就等着做刘邦的俘虏吧。”,后来刘邦真的强大起来,项羽被迫自杀了,刘邦赢得了天下。项羽因为有勇无谋失去了天下,刘邦有谋略才能赢得天下。

《鸿门宴》读后感 篇八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先占领了咸阳,项羽靠着强大的兵力破了刘邦函谷关的守军,一路前进,最后驻扎在鸿门。项羽的谋士进言说刘邦有野心,将来威胁项羽的霸主地位,要早除后患。当时,两军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刘邦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帮他说好话,到项羽的军营赔礼。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故意在宴席上舞剑助兴,想找机会杀掉刘邦,被项伯看出用意。于是,项伯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借此护着刘邦,使剑刺不了刘邦。刘邦看大势不好,找了机会趁机逃走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总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项伯很有义气,他虽然在项羽那边,但为了报答救命恩人张良,挺身而出救了刘邦,免得张良陪着遭难;而项羽很愚蠢,被刘邦假装的低声下气蒙骗了,没有下决心杀他,以后反被刘邦夺了天下;刘邦的手下张良和樊哙很忠心,凭着计谋和勇敢救了他们的主公。故事也描述了项羽的残暴和刘邦的亲民与智慧,让人深思。

后来人们用“鸿门宴”来比喻有阴谋和危险的会面。

【鸿门宴读后感】相关范文

鸿门宴读后感800字经典名著精选10篇07-11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7篇)01-25

鸿门宴读后感2篇03-29

《鸿门宴》个人读后感(精彩10篇)01-26

鸿门宴读后感精选3篇02-24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3篇】07-17

鸿门宴读后感7篇01-23

《鸿门宴》读后感优秀6篇02-11

鸿门宴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04-04

鸿门宴读后感(精彩9篇)01-25

最新范文

《矛盾论》读后感【优秀6篇】02-04

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优秀10篇02-04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精彩9篇02-04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精彩5篇】02-04

我的信念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02-04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精选2篇02-04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优秀3篇】02-04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优秀9篇02-04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精彩6篇02-04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800字【精彩3篇02-04

25 37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