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优秀8篇

发布时间: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勇敢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我始终不想苟同我曾经卑贱的活过,也许我只是卑贱地不断拾起别人失落的而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同学们带来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优秀8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写作文给您的同学。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一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它捉住——我是说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孩子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事,我只想做个麦田的守望者。”这是主人公霍尔顿最后和他妹妹谈话时坦露的自己的梦想。

守望一块麦田,看似多么可笑甚至荒诞的想法。但是读罢这本书不禁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起来。在那个社会风气污浊的年代,主人公想守望的是一块精神的麦田,他想守住自己的精神疆域以及这个社会的希望——纯洁的孩子们,他不希望孩子们被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所污染。他真正希望做的是个“纯真”的精神守护神。

主人公的梦想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方面的一些东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时代频繁出现的短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第一”、“商业化”,而这一切都暗示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特征:急功近利、物质化、以及信仰的缺失。

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比如旅游,人们手捧地图、肩跨相机按图索骥,专找图上标明的去处,在某某峰、某某亭卡擦几下,留下“此处一游”的证据,便心满意足的离去。每当我看着举着小旗、成群结队、掐着钟点的团体旅游,便觉得现代人已经没有足够的灵性面对自然,在人与人的挤压中,自然已经不见了。是的,我们旅游业,可是,恬静在哪?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

再说说物质化,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做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柏拉图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栖息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周国平认为一个人太看重物质的享受,就必须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人要奢侈起来便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那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富了总有人可以更富,于是你永不会满足,不得不去赚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变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那里还顾得上艺术上的追求;即使你是学者,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因此我们这个社会靠新闻媒体炒作起来的“名人”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伟人却越来越少。

由于我们身边所有东西渐渐地都被物质化,连爱情也不免遭毒手,一些人可能甚至会否认精神的意义,因为他们问生活所迫忙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已经无暇再去顾及精神的富足了。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开放程度而开放的。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说的人,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丰富美之外了,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我们还要说精神无用吗?

那么,我们还要嘲笑主人公的幼稚吗?

真正不懂生活真谛的是我们。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 篇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写,这可以说是他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中的潘西中学是以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军事学校为原型的,书中的寄宿生活也是他的亲生经历,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无意告诉我们“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在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他也不会告诉我们他的整个一生,只是告诉我们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圣诞节期间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日子。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按照我们现在的评判标准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差生,他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又不肯好好用功学习,虽然校领导常常警告他,让他好好用功,但他只把这话当做耳耳边风,还有,他满口脏话。

而作为击剑队领队的他,与队员一早出发到纽约去和麦克彭妮中学比赛击剑,只是这次比赛没有比成。他们把比赛用的剑、装备和一些别的东西一股脑全落在地铁上了。他自己认为这事不能全怪他。可是乘火车回来的时候队友们谁也不理他。

主人公霍尔顿似乎在哪里都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在宿舍中,与舍友打架;在期末考试中,被四位老师给了不及格;在击剑队中,与队友关系闹僵;在宾馆里,他觉着每一个人都是怪人;在……

他立志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些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关于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霍尔领的语言,评论家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些意见还是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小说一面世就引来众怒,一些评论家认为其语言“猥亵”、“渎神”。但也不乏有人高度赞赏霍尔顿的语言,国外某些评论家把霍尔顿的语言与马克•吐温笔下人物哈克的语言相提并论,加以赞美。他们认为这两个流浪少年的方言口语,会在文学天地里流芳百世、永放光彩。这些评论家将本来表现霍尔顿率性的一面的的语言,竟然也能分析个所以然来,并且还能分成两派,各方都振振有词,我不禁十分“佩服”。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像房祖名、柯震东、张默一类的所谓的明星吸毒,正象征着那“垮掉的一代”,这与本书的著作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我们或许选择把自己的不满和内心的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这个已经充满铜臭味的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所以,不如放下一切,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三

翻开J·D·赛格林的《麦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是纯净的湛蓝色,一片金黄的麦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远方,一个孤独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阳光下倾斜着投在那大片的金黄上。

赛格林的书在他人看来活是一本“教育小说”。的确,主人公是一个大家眼里的“问题学生”,再被学校开除后游荡于纽约街头。在这几天中,他看到并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与他童年中那个理想的世界相去甚远。于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后一片麦田,做“纯真”的守护神。但现实的残酷最终逼得他精神崩溃,最后只得在疗养院度过余生。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这本令教育家们争执已久的书,我却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合上书,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让我有些莫名的感动,眼角湿湿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杂志中看到过一个名为“麦田守望者“的乐队,那群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喜欢《麦田守望者》这本书才这样走到了一起。打开MP4,听着《在路上》,吉他朴质自然地音色顿时流淌出来,是那种令人怀念的调子。“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总是梦中麦田/守着一片金黄”主唱有些沙哑似经风霜的声音陡然使我联系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纷乱的闹市中坚毅地守望着心灵的最后一片麦田。

抬头,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蓝。静静远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寻找到自己的麦田。但满街汽车的轰鸣声与遮挡住视线的高楼大厦,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许多黑暗将心中的麦田包围,什么也看不见。心也会渐渐变得麻木吧,在虚伪的世界中仿?着,有谁还在守望自己的麦田?

也许,他们不是这样……我的思考又渐渐退回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我惊喜地发现了许多“麦田守望者”们的身影在浪花中闪烁。庄子与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官场功名,他持杆不顾,保留了心中金黄的麦田;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域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之相隔百年后,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爱着欧维尔那片灿烂的麦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着与这个世界不和谐的热烈,难以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欧维尔的麦田中选择离去的。当夕阳欲颓,金黄热烈的麦田中一个最后的守望者绽放出自己最后的美丽,那片灿烂的麦田会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们是麦田守望者,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坚守着心中的最后一块圣地。回望从前,许多“守望者”们站在风扬起的麦田边,目光坚定淡然,望向远方。尼采,北岛,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麦浪在我的记忆中摇曳。

我想,我也要做个麦田守望者。纵然会孤独,会寂寞,但我也想像赛格林笔下的少年一样,守望自己最后的麦田。

让我们成为麦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纯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黄。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四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五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六

我久久不能进入这本书的情节,总在等待什么大事的发生,可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中发展。期间伴随着霍尔顿复杂的心理过程。主人公有点病态、厌世、寂寞、矛盾、胆小、敏感、感情洁癖……同时他感性,喜欢美好和纯粹的东西,有时候读一本书,总会觉得主人公就是我,与他同哭同乐,亦或像某个人,某个熟悉又陌生的人,想通过读主角去读懂他。但我却没能读懂作者的中心思想,我想是要反映一种向往自由与局促现实发生冲突的无奈吧!该书侧重于霍尔顿的心理描写,他心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矛盾,有时候明明厌恶却乐意去做,知行不一,就好像读到了自己,很多事情是自己不喜欢的,但却不可以不去做,就是一种无奈的表现。其次,为什么叫《麦田守望者》?全书只有一处地方提到麦田,在第十六节,霍尔顿在通往博物馆的路上听到孩子唱的那支歌: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说的就是主人公在被开除后想逃离的心态,麦田象征自由、纯真的世界,霍尔顿一直在守护着这片纯真。

守望?上学期下载的这本书,打印了,没打印名字,一直搁着没读,偶然看见一本不知名的书,望了什么名字,我想读着读着就知道是哪本了。直到读到孩子的那句歌声,才渐渐明朗过来,作者借这种看似无奈又不是大害的社会现实来衬托一个未成年孩子对社会倾注给他的东西的抗拒,这种东西来自父母、学校、社会,不想堕落也不想虚伪,有时必须去选择一种,他选择大多数人都不会选的第三者,选择守护这份被大多数人遗弃的纯真,他早熟却幼稚,活在自我中,缺乏群体意识,一方面我行我素,另一方面讲也是性格的缺陷。最后几乎精神崩溃的他还是向现实妥协,回到父母的身边,但他的内心是否妥协呢?留给读者一串长长的思考。也许,他还在守望呢?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种方式?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七

很难将麦田与一种混乱、叛逆、空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二战后硝烟未散的国家又迎来冷战。这些五十年代的“垮掉的一代”中有的正浑浑噩噩地挥霍他们的生命,有的试图反抗却因为缺乏光辉的理想而湮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然而,就是在这物质生活发展迅速、精神文明极度匮乏的社会状况下有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少年对于这一切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痛恨电影,痛恨伪君子,痛恨一切虚假模式的事物。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以及带领击剑队比赛时忘了拿用具等错误,他被学校开除。他为了使父母最终不得不面对并接受他被学校开除的事实而在纽约度过了特殊的两天。他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目光去审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从而得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在他妹妹菲苾对他将来职业的一再追问下,他说了这么一段话:“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想到麦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节田里全是金灿灿的麦子,一阵秋风掠过,掀起一阵麦浪,那壮阔美丽的景象常常能摄入人的灵魂,激起心中的一阵暖流,使你的整个心灵感到纯净。但我依旧觉得麦田过于具象,其实它所指代的是一种圣洁美丽而又纯净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尔顿想到这样的地方去,其实还和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相反,社会上没有这种守望者的职业,没有人会理会霍尔顿的这种想法,没有人能给予霍尔顿支持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会把它当玩笑般一笑了之。他们认为这是一派胡言,连霍尔顿自己都认为是在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混乱、复杂而又可怕。

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孩子已没有了目标,只是在盲目狂奔,不知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他们想要成功,却找不着方向,就像作者生活时期的一些人,他们试图反抗却找不着光辉的理想或远大的目标,最终只好作罢。而霍尔顿认为自己是清醒的,他要阻止那些疯狂乱跑的人,他要阻止那些误入歧途的人。当然,我也看出霍尔顿是爱孩子的,他对已故的弟弟艾里念念不忘,他对自己的妹妹菲苾犹加喜爱,最终也是菲苾的童真唤醒了霍尔顿的心,使他留了下来。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无数缩影,希望社会上人人卸下伪装,做真正的自己,让全世界都变成圣洁美丽、纯净自然的无边麦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八

霍尔顿,你看到了吗?是你的父亲,塞林格先生,激发出我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让我逐步向成熟、懂事的前岸迈进。在麦田和梦想交相辉映,煜煜生辉之时,青葱年岁,我读懂了,那爱与理智停留在内心矛盾的激化,正是这种矛盾,牵引着我们守护梦想,年少的我即使再多的爱、再多的叛逆,都不会超越理智的界限,我想,这就是霍尔顿精神吧!它使我懂得,即使我再努力、微笑、坚强、成长,也抵不过麦田里的一丝守望!而这一丝守望,在梦想号启碇之时,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导航!

如今,我25岁,记不清楚第几次躺在麦田里,接受它的洗礼,而这一次,我关注的,是它的核心。往悬崖边奔来的小孩,不要怕,霍尔顿正在麦田里当你们的守望者,他会在你们狂奔的时候,把你们捉住。他要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使他们坚守道德的阵地,不受堕落之苦。

有人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不是这个社会需要你,而是你需要这个社会,这对于浮躁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句劝诫的忠言。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就要完全臣服于世俗。说句轻狂的话:在这个节操尽失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年轻人以身作则来捍卫人们内心的那片净土。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霍尔顿失去了太多东西,如果他能像其他人那样认真学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或许生活会截然不同。然而作者的良苦用心在于告诫我们:这个社会永远存在黑与白,而且永远都不会消失任何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身处白色的时候保持冷静努力前行,处于黑色的时候能守住底线捍卫内心的净土。

这本小说一出版,立刻受到美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因为它实在写的太真实了。作为现在的我补偿曾经学生时代没有看过的遗憾,虽然它确实是一本青少年读物,但读完确实能从中收获许多道理,我们要做的只是继续冷静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不要丢掉内心最初的梦想,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浮躁,借用二战英国政府鼓励民众的一句话:keep calm and carry on。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相关范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篇03-17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优秀3篇04-05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优秀9篇)03-10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4篇)03-28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5篇)10-07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优秀4篇)03-25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优秀4篇)03-30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优秀9篇07-18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精彩3篇】09-16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优秀5篇)09-20

最新范文

最新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优秀6篇)09-12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5篇)09-12

狼王梦读后感(优秀10篇)09-12

《飞鸟集》读后感600字(3篇)09-12

读丑小鸭的故事读后感100字【优秀4篇09-12

李尔王读后感(精彩8篇)09-12

斑羚飞渡读后感(精选7篇)09-12

《军犬黑子》读后感精彩8篇09-12

《狼国女王》读后感(优秀5篇)09-12

课外书读后感(优秀8篇)09-12

25 27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