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

发布时间: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次写作文为您整理了《目送》读后感1500字精选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目送》读后感1100字 篇一

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了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 - 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 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 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 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五年级目送读后感作文 篇二

初见《目送》时,她一身墨绿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之中,那么不起眼。可她却吸引了我,像西湖边上被轻烟笼罩的一位女子,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上默默伫立,然后轻轻回眸……

“目送”,饱含情感的字眼,我想,这一定和女人有关。果不其然,龙应台女士,一个经历众多大事件的台湾坚强女性,以一双细柔的手、一枝细细的笔杆,写下难以言尽的大爱: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有失败和脆弱,有失落和放手,有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她也曾是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长;然后她也成为了一位母亲,开始目送着她父母的一天天苍老,目送着她孩子的成长;在岁月的流逝中,她也开始被孩子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缘分,多么奇妙。三代人的关系仅一个“目送”就能解释清楚。目送着上一代人老去,目送着下一代人成长与同代人彼此目送却开始被下一代人目送……于是我开始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一条路就是人生。从生命的开始到灭亡,一路上有许多的交错路口,那又是另一个人的人生,在人生路上与你相交,彰显着彼此的缘分,又或者在下一个拐角的路口就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但终究在尽头时,是一个人。

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也一个人离去,路途中或孤单或寂寞,有朋友陪或有家人伴,有些事还得一个人去承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在单行道上寻找,其实没有人不相信缘分。

在__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的窗帘缝里射进来,她看到她母亲灰白的头发,佝偻的背影映在墙上;她看到母亲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是一个再也找不到回程的旅人。几十年前,母亲生来并非就是母亲,十几年前,母亲也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她们一路走来,慢慢成长,在爱的滋润下成为了母亲,她从无忧的少女变成了开始为一个家操劳的母亲,她的脸上开始长皱纹,她的头发不再黑亮,谁还记得当初她青春洋溢的模样,所以要善待那个尚未成为母亲的少女,也包容那个从少女一路走来的母亲。

在下着小雨微凉的下午,她在热腾的茶雾中看到老友虚弱的身影;在文化郁郁的江南风中,她看到一个个胸襟博大的斗士;在大雨磅礴,寒气逼人的__国,她看到17岁的__棱角分明的脸庞;在硝烟戾气的会议上,她看到车水马龙的酒会中,父母亲颤巍巍的身影走来。.。.。.她的眼中尽是爱与亲情。

她目送着那些苍凉,那些挚爱。那些珍宝,她的眼中尽是爱与亲情,她写着她的修行,却忘了告诉他们她的路途,看不见她的苍老。她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所以她才能写出那些一个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孤独美丽的文字。她的人生境界就像一个空了的杯子,能心无旁骛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看看现代人,正相反!每个人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太多的欲念。太多的纷扰。不懂得知足与感恩,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茶,久别重逢后的一个拥抱。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流年,留不住,算不出。就像日落残红一场梦。但所有的记忆都在眼中,从不曾忘怀。一次次的目送,心中的爱却不减半分。眼中的情也不差分毫,那些深邃的爱埋藏在眼中。他们用一年又一年老去的岁月告诉你——我们爱你,很深。

但愿所爱永不忘,岁月长衣裳薄。

五年级目送读后感作文 篇三

你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小时候,你牵着他稚嫩的小手,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__小学。他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而你,用深沉的眼眸,注视着他。铃声一响,人影错杂,奔向不同的方向,他放开了你的手,在喧哗的穿梭纷乱的人群里,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随着奔流的人群走向远方。但他不断地回头,穿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间长河,他的视线和你凝望的眼神隔空交会。

背着书包的瘦小身影在你的凝望里消失在门里。

十多年后,你送十六岁的他到机场,告别时的拥抱,在十几年时光的沉淀下显得生涩。

你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你的深情他已不再熟悉,你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寸往前挪,慢慢地,渐渐地,他的背影消失在你的视线里。

你一直在等待,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二十一岁的他和你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使同路,即使同车,你们之间也只剩下只言片语。一个高高瘦瘦的背影,内心的世界却和你一样波涛深邃,但是,你进不去,你失去了他青春的钥匙,被拒之门外。

你在凝望,等待他回眸一望,等着他发现你守望的背影,直至泪水朦胧你的双眼。

你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你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你的落寞,你的孤寂,你所受的沉默,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你读完博士学业回到大学教书的那一天,他用他那辆廉价的小货车长途送你,但却把车停在小巷里,卸下行李后,爬回车里,准备回去,启动引擎时摇下车窗对你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你望着他离去的车子留下的一团黑烟,黑烟散了,车子远了,只剩下你和你身边落寞的皮箱。

十多年后,你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已年迈,而你也不再年轻。这曾是小时候的你幻想了多少次的画面,能和父亲和谐地走在草坪上,幸福快乐又肆无忌惮地笑着。而现在你的时间再也不允许你拥抱着他聊天南地北的事,说寻常巷陌那些鸡零狗碎的琐事,你只能望着那个轮椅的背影,一点点,一点点向前,然后没入门内。

没有时间伤春悲秋,你转身,然后继续奔赴那茫茫的下一站。

不久后,火葬场的炉门前,一个又巨大又沉重的棺木,缓缓地往前移,雨丝被风斜吹着,飘入长廊,湿了你前额的头发,你撩开发丝,深深地,深深地凝望着,仿佛要把他所有的一切都装入脑子,望着大火里逐渐消失的身影,你才发现这已是最后一次。

你与他的最后一次目送,他已不能回头,只剩下你孤独的凝望。

你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世界以这种方式温柔地前行,而你,在一个个站牌处停留,伫立,目送。不能说,世界是残忍的,人生哪有什么恒长的厮守?你目送着父母子女的离开,目送着逐渐消失在光亮里的身影,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其实,你又何尝不是在目送你自己?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旅途,长到无法衡量。你目送着从前的那个青涩的孩子慢慢地远离你,一点点,一点点走进柔和浅淡的光里。你凝望着眼前的那个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向遥远的未来,未来是一片漆黑还是无限光亮,你无从得知。亲爱的你,站在生命的中点,目送着从前的,新的自己渐行渐远。时间一点点苍老,背影——清晰,模糊,变淡变浅,终究还是不见了。目送着一个个和你有交集的人在稍作停留后又远去,却毋庸置疑的带给你温暖与美好,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站在旅途的中点站,你向左看,向右看,不断地目送着形形色色的人离开,也目送着自己越走越远。

向左看,向右看,目送在时间里,沉淀后只剩下记忆。

目送读后感1100字 篇四

李静仪

有一只蜥蜴,它爬过山川河流,在一个孩子的面前掠过。它的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是一本记录着人生的笔记。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了一个发生在“我”、妈妈、父亲和“我”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情。

在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妈妈。她年轻时曾是一个泼辣而放肆的女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放纵的,无拘无束的。她曾在自己的女儿面前放上一盒丰胸的药丸,也曾在暮暮垂老时手捧一只花哨的高跟鞋,不愿撒手。她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美”的。

在文中,每每提到父亲和两个儿子,必然会像是聊到了一个循环。“我”对父亲做的事,长大后,也往往投回了“我”身上。“我”的父亲曾对我伸出过的手,穿越万千时光,化成了我伸向儿子的手。但无论是我,亦或是我的儿子,他们,都拒绝了牵手。

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家人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渐渐地,“我”的动作,从自由散漫的行走,变成了搀扶。可是在搀扶中,“我”还是空出一只手,伸向了儿子。可回头看时,儿子不知何时早已步上了另一条路,一条同自己在走的,大同小异的路。

“我”用尽气力,搀着父亲,一只手闲下来扶着眼神泰然的母亲。在搀扶中,“我”像在帮婴儿学步,一声声唱着:“白——日——依——山——尽”,行远了。

父亲也是文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宽厚,有耐心,总笑眯眯的,最后只身穿一套冬衣,暖暖和和地去了。“爱己”送他的“鞋”,他却终没能穿去。仅带去了几句诗词,带去了一只背带蓝火焰的蜥蜴。

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就发现,封面是一张被洗褪了色的绿色布料。它经岁月洗涤,绿色中带了些淡淡的黄色。正如这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平淡而朴实,像一张粗布,初见时只觉乏味,细细端详,才觉其中美感。

文中的一些段落,总令人有时光倒错的感觉。中学女生的校服,母亲的一件衣物,甚至一只蜥蜴。这种写法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在写到这里后,我再阅自己写出的文字,只觉有些不足。纸上单薄,阅书时的感情都不知如何表达。翻书,瞟到最后一页的下脚,有几滴水渍,不知是何时沾上的。水渍落下的地方,正巧是作者目光所及之处。那里有一只灰色的蜥蜴曾爬过,背上有一条蓝色的火焰。

《目送》读后感1400字 篇五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

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潮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家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潮,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目送》读后感1300字 篇六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已为人母的感受到当看到这一句感伤无奈却充满深情的话语时,我那颗有些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心得到了抚慰,决定将人生三书之三——《目送》读完,想深入了解一个母亲的感受。

初为人母,难掩喜悦,却也忧心忡忡。龙应台三十四岁才当上母亲,当看到还睁不开眼睛的宝宝,她是激动的;当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能和他手牵手,穿过街道到达学校,她是喜悦的;但当儿子才十六岁就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深情的拥抱住已经比她高一个头的儿子,她是不舍的;知道儿子在国外遭遇挫折时,她是担忧的……和多数母亲一样,龙应台也要经历孩子从无知到叛逆,再到成熟的过程,她也试着不与孩子产生隔阂,但代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以至于隔阂加深。又或者对孩子过度顺从、溺爱,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上大学时连衣服都不会洗。对待早恋问题,有些父母不是找孩子好好谈谈,而且采取极端的方式勒令禁止,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导致这种矛盾加深的原因,大多是缺少交流,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像龙应台一样细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理解对方的心情,也许我们不能逾越代沟,但我们能尽量减小代沟。

身为女儿,感受母爱,却也操碎了心。龙应台虽已为人母,但在她的母亲面前,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当看到龙应台写自己的母亲时,能看到她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也看到龙应台对母亲的孝道。“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每每看到这,我的内心是被触动的。每天打电话给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讲几句话她又问“你是哪一位”,龙应台却毫不厌烦,每天如此,又有几个子女能做到这样?

现今当“啃老族”的年轻人不少,还有父母把不赡养自己的子女给给告上法庭,竟还有因为父母不给钱而把父母给刺杀的新闻。如此触目惊心,“孝”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即使不能像龙应台那样每天都关心自己的母亲,也不能如此不孝啊!父母不能给予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也每天累死累活的努力着。就像龙应台的母亲一样,她患了老年痴呆而不记得很多事,但她永远记得女儿的名字。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床下”这是龙应台对幸福的诠释,简简单单便是幸福,有家便是幸福,家人都健康便是幸福……是啊,我们不奢求什么,有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读《目送》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人生深刻的理解。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如此细腻,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目送》读后感1600字 篇七

老实说,《目送》是我这个理工男第一本看的有人文请调的书,初次翻阅这类型的书,不免有代沟的感觉。以前有听闻龙应台,说她是文坛的斗士,敢于跟社会的黑暗腐败做斗争,拿到这本书以为又是激情飞扬的文字,不过有些意外。

篇幅最大的莫过于子女与父母,开篇有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从小到大,每次父母送到学校,都是一股劲,不回头地跑进学校,都是父母在目送。我好像很少目送父母的背影的消失。应该说,父母在雨天目送,是为了确认倔强的少年有没带到伞。在晴天,为了确认有没带帽子,生怕有疏漏。

父母终究会由年富力强到步履蹒跚,那我们这时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拄杖。父母终究会由做得一手好菜到夹菜艰难,我们这时就应成为他们双手。有一天,他们什么都记不得了,那我们就是他们用时光写下的日记。

文中提到许多生活的片影,海伦帮作者煮广东粥,而当作者也想照猫画虎,搞一锅时,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米什么时候放,干贝怎么处理,米袋放一颗水仙根就不会进虫。我们总把日常生活看做只是人生一小部分,跟工作比起来,仿佛它没什么地位。但其实,生活充满着学问与哲理。比如,能否在种类繁多的烹饪任务中,达到不慌不乱,直接考验一个人对事物能否合理安排。生活一些小技巧,也直接影响到生活的质量与舒适。生活是一出戏,但演好绝不容易。

曾几何时,我们仰望星空,不必忧虑明天。在草丛尽情地野,在泥土上打野战,脸上有泥巴也是光荣的象征。但随着城市的扩张,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我们不止是失去了欢乐的场地,同时也是去了淡然面对生活的心态。仿佛一切事物处于高速运作时才是正常状态。贵州人抽着烟,悠然看着田地,我们仿佛不可理解他们的“无所事事”,非洲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欧洲人跑步是为了健身。因为我们用本应悠闲的时刻去换取物质,而当发觉自己想用物质换取安逸时却发现自己早已停不下来,也没了那份心静。物质越丰富,越蒙蔽我们发现真正的价值与追求。

目送了许多事物的离去,我们是否学会了目迎美好,别一瞥而过,任由它离开。“我自己肯定要出去有你在是最好,你要是不在,我就自己去。”

文化浓厚是否等同于高低?深入香港,发现它没有充满谈资的茶馆,没云圈雾绕的仙山,以世俗的标准,香港文化的传承家底薄。与大陆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比,既无古迹又无时尚超前的建筑。但仔细看看,香港的文化是独特的,不能以标准衡量。井井有条的房屋,即使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依旧能井然有序,对每位市民公开的“三公消费”。这在大陆是不可想象的。香港的古文化氛围不厚,但其具有高度,在于它卓尔不群,廉洁与精干。我觉得文化要以能否对国家人民是否有积极效益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祖宗的遗留的文化多少作为夸夸其谈的资本,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文化才有新的高度。

现在人们的欣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中提到作者去金门一趟旅游要3999元,金门在两岸对峙中首当其冲,1天内承受了4万多枚炮弹,埋在地下的地雷数不胜数。有大量的将士和民众牺牲,但过去的流血反而成了旅游卖点。“战地风光余韵犹存”“炮弹做成菜刀,非买不可”战争的伤痛变了成了娱乐游玩,这是在亵渎。怀着不敬畏的心态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这仿佛就像欧美游客指明要到印度的贫民窟一饱眼福,在那拍照留念,满足自己的猎奇与优越,而对他们的疾苦视而不见。

人往往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狼因为狰狞的面貌获得了千古骂名,什么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狼在人类文化中唾弃,相反,外表纯白可爱的鸽子却深受人们喜爱,纽约的鸽子数量比人还多,它们传播着疾病,污染环境,但人们依旧喜爱它们,因为它们可爱。其实鸽子也在损害着人的利益,但不像狼直接而凶残的损害,因而鸽子们得到了宠溺,错误被美化。狼就被赶尽杀绝,结果造成了生态失衡,人类总是自已为是,在酿成大错时才后悔莫及。

目送了美好的失去,我们要有长进。

【《目送》读后感】相关范文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优秀7篇】08-06

《目送》读后感【优秀10篇】01-20

《目送》读后感800字【优秀9篇】01-28

五年级目送读后感作文优秀4篇06-05

《目送》读后感(优秀5篇)10-08

关于《目送》读后感【精选8篇】03-26

《目送》读后感初中作文12-17

目送读后感优秀作文(优秀6篇)07-04

最新目送读后感800字【精选9篇】01-18

《目送》读后感精选4篇06-17

最新范文

愚公移山读后感优秀6篇08-14

《长腿叔叔》读后感优秀10篇08-14

800字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08-14

包身工读后感【精选3篇】08-14

伊索寓言简单读后感600字作文(优秀6篇08-14

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优秀5篇)08-14

工匠精神读后感【优秀9篇】08-14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8篇】08-14

《意林》读后感【优秀3篇】08-14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字五篇范文【优秀408-14

25 297228